初中中考

2021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感想(精选3篇)作文

本文已影响 8.73K人 

篇一:2021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感想

2021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感想(精选3篇)

弘扬四力精神践行四力作风

继2020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开讲以来,今年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以下简称“大讲堂”)继续创新,贴近时事,以“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为时代话题,延续了部校共建、媒体实践分析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尝试,专业媒体从业者在课堂上的实践思考与心得探索分析,让我们重新了解媒体的责任担当以及新闻报道的专业技巧,更让我们对新媒体时代下“记者四力”的精神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探索。

今年的大讲堂共有32集主体分享以及一集课程导学。32集正片课堂分享的主讲人分别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业界媒体从业人员,他们集合自己的媒体采编实践经验,探讨分享在他们视角与实践过程中如何理解与践行“记者四力”,反思媒介深度融合新时代视域,媒体各种类型的报道应如何创新呈现。其中我对前三集的课堂分享印象深刻。

前三集大讲堂的内容主要由人民日报主流媒体主讲,其从不同媒体渠道、不同的媒介形式分享他们的媒体实践体会,剖析优秀、爆款有内涵的媒介产品的生产过程。第一集的课堂讲授者是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战略规划室编辑曹磊。主讲人曹磊以新媒体作品MV《少年》为切入点,从立足年轻人视角策划的选题,塑造红色故事有言有颜的叙述表达,重视共情共鸣的传播宣传出发,探讨新媒体产品应该如何做到传递情感力量,如何实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如何让故事性与精神内涵相呼应。主讲人生动形象有场景地还原探讨打造立意远、站位高、接地气以及有品质的主题宣传产品的难点与思考,分享努力做到在践行“四力”中向年轻人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故事的实践经验。第二集的课堂讲授者是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报道策划室主编张炜。主讲人从重大主体报道的常见问题以及“如何采”“如何写”“写什么”“如何说”的“四力”角度教授报道,强调记者要深入基层,重大主题报道要做到细而有节,贴合主题,真正做到守正创新。第三集是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张铁以任仲平的视角传授大型政论的写作与创新,探讨新时代的“主流叙述”的构筑过程。

我从三集课堂分享中看出不同主讲人如何基于自己的媒体实践,阐释自己对“记者四力”的理解。“记者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对新时代职业新闻工作者的实践要求。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希冀新闻记者在传播信息过程中要加强舆论引导、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深入基层,做好党耳目喉舌的职责使命。如此专业的思想精神,相较于学校老师的专业理论的案例分析,大讲堂的主讲人能立足于业界专业媒体记者的视角,以他们切身的生产传播的实操流程经验,将媒介产品台前幕后的故事完整全面、简洁生动地呈现出来。这样实操案例丰富、媒体采编流程清晰、产品传播监测精准的情境教学更好地引导我们站在一个准媒体人的视角思考反思,以同情与探究中感受“四力”的践行风气,视角独特,也让我们懂得在实践中,媒体人应该如何与时俱进、求新求变。

大讲堂除了课堂教学实践创新给我们带来的新体验新感受外,主讲人还能基于优质的新闻教育资源抛弃简单的道德说教、转变大而无当的宏大阐释、改变生硬的思想灌输,将“四力”的精神贯穿于课堂知识的传授上。在大讲堂的学习中,我们能从主讲人精选的优秀案例实操中感受媒体记者的“眼力”“脑力”“笔力”“脚力”,提升课堂的教学底蕴,激发学生对媒体责任担当的原动力,更懂得一个媒体人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比如在大讲堂第三集中,主讲人张铁从时间、空间以及故事叙事的角度剖析传授大型政论的写作,强调评论写作要善于发现社会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碰撞出好观点,多联结历史与现实,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对本来喜欢评论写作的我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提议。在这次的课堂学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媒体的“四力”实践技巧,还从媒体的实操流程中开拓了视野,搭建了自己的关于“四力”与媒体表达的话语体系、知识体系以及思想体系,感受“四力”的精神价值,深化对“四力”思想深度的理解。而这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接受、对新闻专业技巧教学、对高校人才素质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创新了新闻传播学科的教育新模式,深化“记者四力”思想的理解。

篇二:2021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感想

“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

“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这是本节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一个大背景,何为四力?四力指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干部的谆谆教诲、殷殷期待。具体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我认为践行四力,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应遵守的基本要求,也是在当今媒体融合时代下,我们所坚守的初心。在今年中宣部启动了首届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践行四力交流活动,这也是首次面向青年记者征集稿件,活动伊始,就有很多青年记者踊跃报名。通过他们的作品,我看到了青年记者对于新闻理想的追求,对新闻专业的热爱以及对基层人民的情怀和对社会进步的担当,他们用脚丈量祖国大地,用心记录伟大时代,用青春践行新闻理想,用真情抚慰人民内心。

首先,好的新闻是靠“走”出来的,所谓的“走”,指的是四力中的“脚力”。记者们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到基层生活中来挖掘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新闻。只有走到基层工作的第一线,才能够体会到最接近采访对象的感受,才能捕捉到最动人的故事。在“新春走基层”中,《记者再访“悬崖村”》的报道令我震撼,这则新闻是为了考察曾经的“悬崖村”在搬村之后有没有出现其它问题,在讲述作品时,参与到此次报道的记者之一张力说了这样一句话让我不能忘怀,她说,这次报道主要考验的是脚力,因为他们需要在海拔800米的悬崖上攀岩,而悬崖只能容下半个前脚掌,也就是“前脚生,后脚死”。这则报道不仅反映时代变迁中,“悬崖村”村民的个体命运,而且还通过记者的“脚力”,将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到了这800米的悬崖之上,这是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需要学习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职业理想。

其次,好新闻要真实,要讲情感,从生命维度实现内容塑造。主讲人张维燕老师说,融媒体时代,稀缺的并不是技术,而是深入人心的报道。确实是如此,情感是建立在基本生命体验上的移情作用,其来自于直观的生命对生命的冲击力。不管我们运用何种技术来报道,内容建设永远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在《“遗书”里有什么,让儿子一夜长大?》中,我看到了情感的力量,这则报道并没有过度的包装,真实的还原了父子之间的对话,语言质朴,并且他通过对李定平缺点的描述,把报道中最基本的人性展现出来,与观众产生共情,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对平凡人物的真情实感的报道,更能体现出他们不平凡的价值,也使得新闻报道变得更加丰满,充满“烟火气”。

最后,好新闻要回应社会关切,挖掘先进经验,推动社会进步。具体来说好新闻需要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在《瞅瞅这“尬厕”,真气人!真愁人!》反映的主题就是习总书记推动的“厕所革命”,是,乡村振兴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可是在沈阳却出现了农村厕所闲置甚至是当仓库的现象,这也体现出当地政府部门的不重视与不作为。记者李铮发现了这一问题后立马展开报道,李铮说,“只要走到位,好的新闻自然就来了”,这也是对他在这次报道中的“脚力实践”最深刻的总结了。这则报道最终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农村生活也得以改进,这就是新闻的力量,只有让舆论监督无处不在,才能让这种不正之风无处遁形。

篇三:2021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感想

思想工作是打开人们心灵大门走向光明的工作,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性需要从根本上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干部寄予厚望:“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阔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讲座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迈开双脚,用接地气的生动作品积极讴歌新时代;第二部分是淬炼慧眼聚焦时代主流,努力探索守正创新;第三部分是激荡脑力精研谨判,观势谋事彰显时代精神;第四部分是磨练妙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抒写时代发展大文章。看完让我受益良多,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作为宣传思想工作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只有努力在增强“四力”上下功夫,才能制作出精湛的新闻产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增强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增强“四力”,提高能力水平,不仅仅是业务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因为政治性新闻与生俱来的属性,新闻工作者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要通过自己的精品力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新闻传播全过程,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政治导向、政治要求体现到新闻工作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韩咏秋记者讲述了他是如何深入基层,在“脚力”上下功夫。他曾深入农村山区采访,与同事们拍摄制作的75集大型系列报道《走进贫困山区》,历时一年深入重庆7个国家级贫困县,生动地反映了重庆贫困山区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奋斗精神,观众深受震撼和感染。他先后参与的两大系列报道耗时三年,在重庆引起空前反响。另一大型报道是132集的《渝疆万里行》,行程数万里完成了这组系列报道。节目拍摄期间他每天凌晨顶着星星踏上采访的征途,深夜编辑完最后一个镜头便在机房凑合一宿是家常便饭。看到这我备受感动与鼓舞,优秀的新闻报道靠的是新闻工作者深入实践、深入群众,脚踩泥土、采访调研,去了解民情、民意,掌握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产出有温度、有思想、有品质的好作品。‘如果没有苦练脚力的拼劲,就无法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实现作品对时代最真实的记录,这些东西是单坐在课堂中学不到的。韩咏秋记者如实说道。

他还在“走转改”采访活动中,连续两次在西藏昌都,芒康,类乌齐,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地区,采访报道重庆援藏干部无私救助藏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故事。在这期间他还协同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发起的“爱助童心”慈善行动,为2500多名贫困地区“先心病”儿童获得及时的免费救治而积极努力。

在第二部分中韩咏秋还介绍了他是如何依靠自己的新闻敏感,提升眼力的。他先后策划推出了法治节目《大城小事》,《都市700》等,用镜头记录着基层民警穿街走巷处理治安纠纷的矛盾,每年报道民警化解纠纷2000余起。此外,还推出了全国首个“互联网+人民调解”客户端——“巴渝和事佬”App。真正做到了主流媒体弘扬主旋律,为民服务、为民着想。

第三部分讲述了新闻工作者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如何多思善谋,在“脑力”上下功夫。在时代背景下,韩咏秋所在的重庆广电也开始了融合转型的探索。坚持“平台网络化、渠道生态化、内容产业化”的融合发展方向,探索依托内容核心资源,推进衍生产业为抓手,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实践。使两个以前每年亏损约4000万的频道,在短短三年时间连续减亏6000余万元,并成功扭亏为盈,扭亏当年就实现盈利900万,逐步跳出传统运营模式。作为新传学子,我们要不断更新新闻专业知识,学习新媒体、融媒体相关理论,树立互联网思维,力争成为不被时代抛弃的全媒体新闻工作者。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谋篇布局,在“笔力”上下功夫。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如何让自己采制的新闻更具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最终加强公信力,除了脚力、眼力、脑力贯彻于新闻工作的过程中之外,还要依靠笔力来实现。全媒体产品的制作也是融媒体时代笔力的应有之义。新闻工作者要学习更全面的新闻工作技能,生产适应不同终端传播的全媒体产品。我们要熟练掌握H5、短视频、音频、图片等媒体产品制作,尤其注重视频等视觉传达产品。我们要善于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新闻分析写作,使自己具备全媒体传播能力。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