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

读《红楼》,品宝黛作文

本文已影响 2.69W人 

一直以来,作为《红桂梦》主角的林黛玉和贾宝玉饱受争议。“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黛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身娇体弱,甚至因他人的断章取义,也有人认为黛玉小家子气、尖酸刻薄。不喜欢宝钗的人觉得他性格乖张、行为懦弱,毫无责任感。一个是温婉小姐,一个是纨绔子弟,为什么会成为灵魂上的伴侣,彼此惺惺相惜?

读《红楼》,品宝黛作文

倾城余韵半生怨,一见钟情误终身。

宝黛初见时,宝玉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红楼梦》中最为浪漫的一个画面。宝玉看黛玉,不是看她的绝世容颜,而是一种感觉。感觉她娴静时,如花在水中的倒影;走路时,好像细柳在风里面微微摇摆。黛玉在宝玉的心中是“与众个别”。此时宝玉真的满眼都是黛玉,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才会有后来宝玉为黛玉取名“颦颦”。“颦”字有一个典故,即东施效颦。宝玉此时唤黛玉“颦颦”,自然是说林妹妹像西施。宝玉观黛玉葬花后,也曾有女孩子蹲在花下流泪,宝玉却道:“难道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若真是,可谓东效施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由此可见,唯有黛玉给宝玉带来新奇的感受,也看出黛玉在宝玉心目中的独一无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贾宝玉对林黛玉有过两个承诺。一是书中第三十回时,宝玉对黛玉承诺的口头禅是“你死了,我做和尚去。”读到此处,不免有人感奇怪。黛玉殒了,宝玉做和尚有何用?追溯过往,情人间的誓言无非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又或者是“直叫人生死相许”,了解宝玉的前身今世、时代背景,我们不难理解宝玉为何不相随而去。首先宝玉身不由已,他必须继承荣国府,奉养父母,传承子嗣。黛玉死后,宝玉甘愿迎娶宝钗正是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桎梏。其次,宝黛两人是表兄妹关系,有情只在心中,不可用“生死相随”放肆。且黛玉在《葬花吟》中就说“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宝玉不但做出了他最郑重的承诺,更是保护了黛玉的清高孤傲。

另一个承诺是第三十二回中宝玉说的“你放心”。就像夏目漱石将“我爱你”说成“今晚夜色很美”,而宝玉道成“你放心”,这种东方人的含蓄,别有一番风情。黛玉回他“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自此之后,就鲜见两人争吵,即使无语凝喧,但彼此交心。细细品味黛玉的回话,反复琢磨,听之,不禁落泪,令人动容,这是世间最美的情话,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甚。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宝玉出身富贵之家,身边不缺姑娘家。起初他理所当然认为全天下的女孩都是喜欢他的。他也欣赏所有女孩的可爱,而黛玉是其中最为可爱、特别的。后来他亲眼目睹龄官儿和贾蔷的爱情,方才顿悟,每个人都有专属自己的那个人,他是属于林黛玉的,而林黛玉也属于他。所以才会对黛玉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还有那句“好妹妹,你若是不明白这话,不但辜负了我素日之意,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辜负了。”从此,宝黛之间再无间隙。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来到书中第九十八回,此时林黛玉早已香消玉殒,贾宝玉来到黄泉路上,遇到阴司鬼判。“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适闻有一故人己死,遂访至此,不觉迷途。”故人是谁?”“姑苏林黛玉。”如此这样出生地加上姓氏再加名字的叫法,令人心酸。整部红楼,宝玉从来没有连名带姓当面称呼过林黛玉。初见时的颦颦,到后来的林妹妹,即使是正式场合最多也叫一句林姑娘。但在这阴司地府,所有的柔情蜜意早已烟消云散。要想找到故人必须提供准确的信息。所以是出生地“姑苏”加上姓名“林黛玉”这样方便查找。“姑苏林黛玉”一出,大概宝玉早已明白,那个彼此分享秘密的知已早己不复存在;那一抹葬花的倩影早己虚妄飘渺;那一句“你放心”定下的情缘早已断了。

一曲红楼,千芳尽妍。在潇湘馆的斑驳竹影下,滴不尽相思血泪;在沁芳闸的红香零落下,唱不完葬花悲吟。宝黛两人的爱情固然是一场悲剧,纵是举案齐眉,到底是意难平。在这悲剧的背后,折射的是人性的光辉,这光辉从过去流到今天,还将流向未来,它纯洁着世风,闪耀智慧与勇气的光华,给我们注入清凉的思想之泉。

我想,《红楼梦》是犀利的、普世的。这是一部能够让沧桑之心回到赤子状态的作品,它具有奇特的魔力。这种魔力就是,即使你过去看过很多作品,即使你经历过沧海和巫山,觉得自己再也难以被感动的时候,遇见它时,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被他触动琴弦。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